李永新!2011年公务员考试专项突破教材-言语理解与表达(中公版)
前 言
言语理解专项 公考制胜的金钥匙
纵观近几年的公务员考试真题,可发现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所考查的题型已日渐规范并趋于稳定,主要测查的是考生对文段旨意的理解与把握能力。
为什么说言语理解就是公考制胜的“金钥匙”呢?
其一,它本身题量大(20-40题),占比高,且难度逐步增加。这一部分对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取得高分起着关键性作用。
其二,在整张试卷中,它常居于第一部分或第二部分(2010年国考重新将其列为第一题型),对考生后面的发挥影响深远。
其三,从理解与表达的关系来看,言语理解的复习对申论及面试均有很大的助推作用。考生若能将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的复习思路和技巧有效运用到申论及面试中,定能在这两个部分取得更好的成绩。
由此看来,考生在公务员考试备考中应尤其重视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充分利用好这把“金钥匙”。
中公教育专家与教材编研团队在充分研究国家及各省市公务员考试历年言语理解与表达真题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学研发成果,历时数月,编写出了2011版专项教材系列之《言语理解与表达》。相信此书将能帮助各位考生彻底解除言语理解备考复习事倍功半的困扰,实现解题速度快、准确率高的最优目标。
全新改版后的《言语理解与表达专项教材》具有如下特点:
一、内容全面、体系完整——所有题型一网打尽
公务员考试中的言语理解与表达,不仅国家与地方不同,而且地方各省市之间也是千差万别。近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只有选词填空和片段阅读两大题型,而北京、上海、安徽等省的公务员考试中又出现了文章阅读题型,浙江、福建等省的公务员考试中则还涵盖了病句辨析、标点、成语使用等语句表达类题型。
本书尽可能地囊括了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所有题型,由词及句,由段入篇,层层深入,力求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该部分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方法技巧。
二、强化技巧、快捷有效——真正突破言语瓶颈,掌握高分诀窍
本书以真题为蓝本,深入剖析命题人思路和试题的相关背景知识,研究考试规律,分门别类总结出了五十多条最新最优的方法:
总论部分——“关键信息特征识别法”、“修辞提示法”两大核心方法
选词填空——首要方法“对应分析法”+十三种技巧
阅读理解——片段阅读三十二种技巧
语句表达——“结构分析法”、“词语标识法”、“逻辑分析法”三大方法
考生掌握好这些方法,定能轻松夺得高分。
三、重点突出、版式新颖——打造全新、高效的复习平台
本书将各个部分的内容细化为不同专项,一一进行详细介绍。各个专项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衔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全书通过在篇章设置和版式设计上实行最优化,使重点更加突出,版式更新颖。这主要表现在:
1.各部分在内容的安排上实行差异化。全书共分四篇,分别是言语理解与表达两大核心方法、选词填空、阅读理解、语句表达,选词填空和阅读理解是重点。选词填空部分以实词和成语的分析为主,此次对实词的分类突破了以往单一的框架,进行了更为细致地划分,如近义性词语、摹状性词语等等。片段阅读是阅读理解篇的重点,主要论述了十大片段阅读经典题型。
2.版式新颖,重点突出。本书设置了知识点睛、技巧点拨和要点提示三大版块,分别对一些容易出错的考点、难懂知识点和较为重要的方法技巧进行全面总结。通过采用不同的版式,使重点难点更加直观地呈现在考生面前。
3.例题丰富,巩固记忆。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就是例题丰富,每种解法都有一道以上的相应例题,以便考生更好地理解、巩固技巧。
中公教育专家与教材编研团队
2010年于北京
2008-2010言语理解考情综述及备考策略
言语活动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一个人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强弱,能在言语理解和表达中体现出来。所以作为公务员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言语理解与表达已成为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和地方公务员考试中最稳定的题型之一。
言语理解与表达考查的是考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理解与表达并重。理解,是考生与材料之间的一种“对话”过程,材料所蕴含的信息,通过各种方式传达给考生,考生在寻找与接收这些信息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视界”,从而更能准确把握材料所表达的观点。表达,则是在理解基础之上对材料进行更深入地挖掘与剖析。
一、公务员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考查特点分析
在近三年的公务员考试中,国家及各省市的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在题型、题量上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如下表:
国家及部分省市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题型、题量统计表
注1:2009年联考的省份有天津、广东、湖北、陕西、四川、湖南、山西等,其中天津、湖北、陕西的行测试题相同。
注2:2010年十三省联考包括:江苏、山东、重庆、湖南、云南、海南、陕西、辽宁、宁夏、内蒙古、天津、西藏和广西。除江苏、西藏外,其他十一个省市的行测试题相同(申论十省市试题相同)。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近三年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考试的基本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一)题型
1.题型相对比较固定。以选词填空、片段阅读为主,各省市基本都有涉及。
2.考查文章阅读的省市有:北京、安徽、上海、吉林、江苏、内蒙、云南、陕西、河北。其中北京的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只考文章阅读一种题型,每篇文章后面均为5道题。而其他地方除文章阅读外,还考查其他题型。
3.考查语句表达的省市有:浙江、上海、安徽、福建、湖南、湖北、云南、陕西、河北、吉林。语句表达的考查以病句和词语 / 成语使用题型为多,其他题型都只有个别省市考到: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浙江、陕西,错别字——上海、福建、陕西,语气判断——上海,语法结构——安徽、湖南,拼音——福建,修辞——河北。
(二)题量
1.题量都在25-40之间,以30道为多。
2.近3年来,除浙江、安徽有增加,山东、湖南有波动,福建、黑龙江、云南、陕西有减少外,各省市的题量基本保持稳定。即使有变化的省市,增减幅度都较小,除湖南、陕西外,其他省市题量的增减量均在5道左右。
(三)内容
1.考查内容全面,方式灵活。包括对考生语言文字基础(语音、文字、词汇、语法、标点)和语言文字具体应用(阅读、分析、理解、概括、归纳、总结、表达)能力的全方位考查。
2.材料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经济、文学、科技、天文、地理、历史、考古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
(四)趋势
1.由去年的8省联考到今年的13省联考,联考的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省市选择在同一天考试,表明政府对公务员考试越来越重视,公务员的录用程序越来越规范。联考不仅在维护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从某种程度也实现了招考的分流。
2.从去年8省联考中3省市行测试题相同,到今年13省中有11个省市行测试题相同;从原来的各地方自主命题,到联考中由国家公务员主管部门统一命题。这些都体现出了题量的分布越来越科学,且题型、难度在向国家公务员考试靠拢的趋势。
二、备考指南
针对前面讲到的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考查特点与命题趋势,我们提醒考生要注意以下六点。
(一)抓基础
公务员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对语言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考生只要在平时复习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就能在考试中轻松应对。
(二)勤思考
公务员考试对语言具体应用能力的考查相对较难,也是考生在复习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加强的部分。这一部分主要考查的是考生阅读、理解、分析、推理、总结、归纳等高级能力,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多思,多想,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三)做真题
真题是公务员考试最重要的复习资料,是公务员考试的风向标。通过真题我们可以了解考试的趋势,把握命题人的出题方向。
(四)知弱点
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在备考过程中考生要把握考试重点,明确自己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五)常总结
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总结。既要对基础性的东西进行总结,也要善于总结自己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在做题的过程中不要把目的仅局限于知道答案,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个答案正确,那个答案错误,命题人想要考查的是什么。这样不仅能积累知识,还能很好地提高自己的综合思考能力。
(六)多阅读
要时常进行各个领域的广泛阅读,增强自身的语感。
目 录
前 言(1)
2008-2010言语理解考情综述及备考策略(1)
第一篇 言语理解与表达两大核心方法
专项一 关键信息特征识别法(3)
一、数字信息(3)
二、时间信息(4)
三、高频词语(4)
四、关键词(5)
五、关键句(6)
六、标点(8)
七、重要概念(9)
专项二 修辞提示法(10)
一、对比(10)
(一)对比辞格概述(10)
(二)解题指津(10)
二、比喻(15)
(一)比喻辞格概述(15)
(二)解题指津(15)
三、排比(17)
(一)衬托辞格概述(17)
(二)解题指津(18)
四、设问(20)
(一)设问辞格概述(20)
(二)解题指津(20)
第二篇 选词填空
专项一 首要方法——对应分析法(25)
一、正对应(25)
二、逆对应(27)
专项二 近义性词语(29)
一、从词的理性意义方面辨析(29)
(一)看词义所指的范围(29)
(二)看词义的轻重程度(30)
(三)看词义的侧重点(31)
二、从词的附属色彩方面辨析(33)
(一)看词语的感情色彩(33)
(二)看词语的语体色彩(34)
三、从词的用法方面辨析(35)
(一)看词语的搭配习惯(35)
(二)看词语适用的对象(36)
(三)看词语的词性与句法功能(38)
附录1 ——常见近义词辨析(40)
专项三 摹状类选词填空(47)
一、摹状类词语概述(47)
二、命题思路剖析(47)
三、解题技巧之选项对比法(47)
四、特殊题型精解之叠词(48)
(一)叠词的形式(48)
(二)叠词的分类(48)
五、特殊题型精解之“然”类后缀词(50)
(一)特点分析(50)
(二)解题技巧荟萃(50)
(三)常用“然”类后缀词列表(50)
专项四 成语(52)
一、概述(52)
二、陷阱识别法(52)
(一)形近、音近易误,义近易混(52)
(二)望文生义(53)
(三)语义重复(53)
(四)逻辑脱节(54)
(五)轻重失度(54)
(六)对象误用(55)
(七)感情色彩颠倒(55)
(八)功能混乱(56)
(九)谦敬错位(56)
(十)断词取义(57)
三、元素分析法(57)
四、成语关系判定法(58)
五、避生就熟法(60)
附录2 ——常见且易错成语(61)
专项五 虚词(65)
一、虚词概述(65)
二、八大复句关系 十大易陷误区(66)
(一)并列关系(66)
(二)选择关系(67)
(三)递进关系(68)
(四)转折关系(68)
(五)承接关系(69)
(六)假设关系(70)
(七)条件关系(71)
(八)因果关系(73)
三、常见易混虚词辨析(73)
习题精练(81)
第三篇 阅读理解
第一章 片段阅读(91)
专项一 论证式主旨题型(92)
一、 材料特点分析(92)
二、 解题技巧荟萃(93)
专项二 强调式主旨题型(101)
一、题型特点概述(101)
(一) 叙述风格(101)
(二) 选项特征(101)
二、解题技巧荟萃(101)
(一)副词提示法(102)
(二)关联词提示法(104)
专项三 隐喻式主旨题型(109)
一、 题型概述(109)
(一)材料特点(109)
(二)选项特点(110)
二、解题技巧荟萃(111)
专项四 主题概括题型(114)
一、题型概述(114)
(一)材料特点(114)
(二)选项特点(114)
二、解题技巧荟萃(114)
专项五 标题型题目(120)
一、标题概述(120)
二、解题技巧荟萃(121)
(一)新闻类(121)
(二)议论文(122)
(三)说明文(123)
(四)名人轶事、故事、寓言(124)
专项六 细节理解型题目(126)
一、题型概述(126)
(一)材料特点(126)
(二)选项特点(126)
二、解题技巧荟萃(126)
(一)偷换概念(127)
(二)无中生有(127)
(三)混淆是非(128)
(四)以偏概全(128)
(五)因果混乱(129)
(六)逻辑错误(129)
专项七 词句理解型题目(131)
一、题型概述(131)
(一)提问方式(131)
(二)词语或句子有特殊意义(131)
二、解题技巧荟萃(131)
(一)指示词提示法(131)
(二)修辞提示法(132)
(三)层次划分法(132)
(四)对应理解法(133)
(五)标点提示法(133)
三、特殊题型精解之推断文中代词所指代的内容(134)
(一)提问方式(134)
(二)代词(134)
(三)解题步骤(134)
(四)解题指津(135)
专项八 结构推断型题目(138)
一、题型概述(138)
二、解题方法(138)
(一)推断所给文字在全文的位置、作用(138)
(二)推断下文可能介绍的内容(140)
专项九 语句填充排序型题目(145)
一、题型概述与命题规律总结(145)
(一)语段条件(145)
(二)逻辑条件(145)
(三)语言条件(145)
二、八大解题原则(145)
(一)话题统一(145)
(二)句式一致(146)
(三)前后照应(146)
(四)合乎逻辑(146)
(五)音节和谐(146)
(六)意境协调(146)
(七)承启恰当(146)
(八)重点突出(146)
三、解题技巧集萃(149)
(一)基本方法(149)
(二)四大解题技巧(150)
(三)注意代词或指代性的短语(153)
专项十 短文寓意型题目(155)
一、社会现象题型(155)
二、人生经历题型(155)
三、寓言或童话题型(156)
四、名人轶事或历史故事题型(157)
五、名言警句题型(158)
六、人生感悟题型(159)
七、词汇理解题型(159)
习题精练(161)
第二章 文章阅读(172)
一、题型概述(173)
二、考点梳理(173)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173)
(二)辨别筛选信息(176)
(三)概括具体内容(177)
(四)分析作者观点(178)
(五)依据文章内容合理推断(179)
三、经典例题演示(181)
(一)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81)
(二)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87)
习题精练(194)
第四篇 语句表达
专项一 句法结构(203)
一、句子成分(203)
二、短语(204)
三、句式(206)
(一)一般句式(206)
(二)特殊句式(206)
专项二 病句辨析(210)
一、考点分类梳理(210)
(一)成分残缺(210)
(二)成分赘余(211)
(三)句式杂糅(211)
(四)搭配不当(212)
(五)歧义(213)
(六)不合逻辑(213)
二、解题技巧之结构分析法(215)
(一)主干(215)
(二)修饰语(216)
三、解题技巧之词语标识法(217)
四、解题技巧之逻辑分析法(220)
(一)句子中的语言表达是否具有逻辑性(220)
(二)句子表述的内容是否符合日常生活逻辑(220)
(三)逻辑顺序是否合理(221)
五、解题技巧之语感审读法(221)
(一)对遵循或背离某一语言的既定用法的敏感性(221)
(二)对语言的有效性或合适性的感觉(221)
专项三 标点的正确使用(223)
一、标点符号概述(223)
二、点号的用法(223)
(一)句号(223)
(二)叹号(223)
(三)问号(224)
(四)顿号(224)
(五)逗号(225)
(六)分号(226)
(七)冒号(226)
三、标号的用法(227)
(一)引号(227)
(二)省略号(228)
(三)破折号(228)
(四)括号(229)
(五)书名号(230)
习题精练(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