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者公开招聘考试教材-社区工作者招录考试一本通
社区工作者公开招聘考试教材-社区工作者招录考试一本通

推荐给你的好友
【主 编】伍景玉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社
【商品状态】上架
【单 位】每本
【邮购代码】 9105
【ISBN】 9787550202863
【评分星级】 评论星级共有0位网友参与打分
市场价¥60   商城价¥42
我想订购

新手怎么样在网上购物?

  • 详细说明
  • 相关教材
  • 相关辅导
  • 相关试题
  • 快速通过
  • 付款方式
  • 2011年8月版(严格依据社区工作者招录考试最新考试大纲编写)          
      

    图书目录

    第一篇社区工作基础知识
    第一章社区概述1
    命题热点归纳1
    考点知识精讲1
    第一节什么是社区1
    第二节社区要素2
    第三节社区结构4
    第四节社区功能5
    第五节社区的基本类型5
    高分集训7
    第二章社区工作实务9
    命题热点归纳9
    考点知识精讲9
    第一节社区工作概述9
    第二节社区工作的内容10
    第三节社区工作的理论11
    第四节社区工作的过程与方法16
    高分集训18
    第三章社区建设与管理21
    命题热点归纳21
    考点知识精讲21
    第一节社区建设的含义及基本原则21
    第二节社区建设的基本目标及实现条件22
    第三节社区建设的内容22
    第四节居委会建设22
    第五节社区管理23
    第六节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4
    高分集训25
    第四章社区工作相关法律26
    命题热点归纳26
    考点知识精讲26
    第一节宪法26
    第二节民事法律基础29
    第三节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内容34
    第四节我国《继承法》的主要内容39
    第五节相邻关系45
    第六节特殊人群的权益保障47
    第七节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制度53
    高分集训55
    目录目录第五章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57
    命题热点归纳57
    考点知识精讲57
    第一节行政管理57
    第二节公共管理59
    第三节社区网格化管理61
    高分集训62
    第二篇公共基础知识
    第一章政治常识64
    命题热点归纳64
    考点知识精讲64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4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概论80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89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02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06
    高分集训110
    第二章经济常识113
    命题热点归纳113
    考点知识精讲113
    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13
    第二节微观经济116
    第三节宏观经济124
    高分集训136
    第三章科技、人文常识139
    命题热点归纳139
    考点知识精讲139
    第一节科技常识139
    第二节历史常识147
    第三节文学常识163
    高分集训174
    第四章应用文写作与公文处理177
    命题热点归纳177
    考点知识精讲177
    第一节应用文写作概述177
    第二节公文写作185
    第三节调研报告的写作197
    第四节公文处理概述201
    第五节收文处理202
    第六节发文处理203
    第七节办毕公文的处置204
    高分集训205
    第五章国情国力207
    命题热点归纳207
    考点知识精讲207
    第一节国土与资源207
    第二节人口与国民素质212
    第三节民族与宗教214
    第四节生态环境状况215
    第五节社会经济结构223
    第六节综合国力225
    高分集训227
    第三篇职业能力测验
    第一章数量关系229
    命题热点归纳229
    考点知识精讲229
    第一节数字推理229
    第二节数学运算248
    高分集训289
    第二章判断推理292
    命题热点归纳292
    考点知识精讲292
    第一节定义判断292
    第二节图形推理298
    第三节类比推理315
    高分集训321
    第三章言语理解与表达324
    命题热点归纳324
    考点知识精讲324
    第一节选词填空324
    第二节语句表达335
    第三节阅读理解343
    高分集训358
    第四章资料分析362
    命题热点归纳362
    考点知识精讲362
    第一节资料分析概述362
    第二节文字资料366
    第三节图形资料369
    第四节表格资料375
    高分集训383
    第四篇时事政治
    第一章国内时事政治394
    第二章国际时事政治399

    附录4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4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404
     
    内容节选
    第一篇社区工作基础知识
    第一章社区概述
    命题热点归纳
    1. 社区的含义及其特征。
    2. 社区的形成要素。
    3. 社区结构的组成。
    4. 社区的四种功能。
    5. 社区的分类及其基本类型。
    考点知识精讲
    第一节什么是社区
    一、社区的含义
    社区是指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成员以居住环境为主体,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物,与行政村同一等级的行政区域。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区的含义:
    (1)社区是一个特定地区内的人口集团;
    (2)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纽带是共同语言、风俗和文化,由此产生共同的结合感和归属感;
    (3)每一个社区都有共同的活动场所和活动中心;
    (4)每一个社区都有自己的组织和制度;
    (5)每一个社区都有其特有的自然条件或生态环境。
    二、社区的特征
    社区是有一定地域范围的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社区是社会的缩影 
    由于社区是社会成员的生活基地,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活动是在本社区内进行的,他们以家庭为单位消费各种生活资料,解决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需求,以此建立多种社会人际关系,通过社区,共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因此,社区不仅包括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而且包括由这些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不仅包括人们的经济生活,而且还包括政治、文化生活;不仅包括一定的地域,而且还包括人们赖以进行社会活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总之,社会有机体的最基本的内容全部包括在社区的定义之中,社区就是一个社会实体。 
    2.社区是聚落的承载体 
    聚落是指各种形式的人类居住场所。它不仅是简单的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而且是与居住地相关的生产、生活设施和劳动用地的集合物。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是最早从生存、发展的需要出发的,寻求适合自己的居住场所和各种活动的基地,并逐渐由临时的、移动的向着固定的、永久的方向转化,形成了以多所房屋组成的居住地,即以聚落为主体的居住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恰恰说明了聚落是人类改造环境的产物。聚落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社交活动的处所,又是人类进行生产劳动的场所。我国的聚落形式有村落、集镇、县城和城市等,它们都是社区的承载体。正是这些承载体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类型结构的社区。
    3.社区是多功能的集合体 
    从组织学的角度来看,社区与目标和功能单一化的社会组织不同,它的功能是多重的。就我国城市社区的状况而言,社区具有以下几个功能:一是协管功能。社区是类行政组织,具有对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功能。社区组织是党和政府连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社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协助政府做好基层社会的工作,维护社区的治安、调节民间纠纷、办理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基层社会的稳定。二是民主自治功能。社区是群众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行之有效的载体。所谓的民主自治,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人民群众的依法自治,社区是承接政府剥离出来的社会事务的载体,是推进“政企、政社、政事”分离,实现“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动力。三是监督功能。社区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主要场所,居民作为某一社区的正式成员,在本社区范围内享有参与社区管理、选举人民代表、选举社区工作者的权利。社区自治组织是代表群众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组织机构。社区是扩大基层民主、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载体。四是文化功能。我国的基层社区担负着发展教育事业、组织开展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组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功能。社区文化是基层社会对群众寓管理和教育于服务之中的最好形式,是凝聚人心的工程,因此,文化功能也就是凝聚力功能。五是场域功能。社区的场域功能,为人们求学求知、发明创造、成家立业、结亲访友等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提供了机会和舞台。 
    4.社区是可持续发展的 
    确切地说,自从有了农业,形成了村落,就有了社区。社区最早形成的形式是农村。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农村社区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城市社区。城市社区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其内部结构、社会性质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这些变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进入现代化社会以后,社区的发展随着先进生产力的进步而步入良性的运行阶段,所以说,社区是可持续发展的。 
    第二节社区要素
    社区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的社会实体,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聚落的承载体,所以,构成社区的要素也是多方面的。根据我国的社会概念,社区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1.一定的地域
    社区是地域性社会,也就是说,社区具有一定的边界。脱离一定地域的社区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地域要素是社区概念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它是社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决定社区变迁的重要条件。社区的地域要素为居民提供了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及所需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社区的地域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相对而言,面积小的社区,居民居住和生活的空间就小。同时,社区的地域要素影响着社区的发展速度。它首先表现为地理位置对社区的影响。在民政部的26个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中,起步较早和最初发展较快的社区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是促进社区发展的条件。其次,地质、地形也较大影响着社区的发展,这是城市和社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如前所述,地质较差的地区,不利于聚落的建设;相反,在平坦的地形区,聚落的建设较容易,有利于社区的扩大,便于交通和经济的发展。当然,地域要素对社区发展的作用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也受到政治及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之相配的是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设施,例如能源、道路、工厂、学校、医院等。另外,社区既然是一个地域性的社会,那么,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村庄、一个居委会都可以被称为社区。然而,在实际工作者的操作和学者的研究过程中,社区往往被确定为较小的范围,至于这个较小的范围应该有多大,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我国目前把社区定位在调整规模以后的居委会辖区,就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体现中国特色的一种选择。
    2.一定的人群
    社区的人口是具有稳定的社会交往关系的一定数量的人群。他们因长期聚居在同一个地方而逐渐形成了多层次、成系统的内部交往关系,群体成员因共居一地而拥有共同的归属感。没有一定的人群,就没有社区。社区人群是社区的主体,是社区构成的第一要素。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群是社区存在的第一个前提。在社区人群中,社区居民是社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明生活等的创造者,是社区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文化设施和自然物质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是社区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在社区中,社区居民由于交往形成了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社区居民进行社区活动的保障。谈到社区人群的要素,就不可避免地涉及人群的构成和形式。人群的构成是指社区内不同类型人口的特点、数量的比例关系;形式是指社会关系的组成。社区人口构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区和社区建设的性质、任务。由于人口本身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特征,社区人口构成也相应划分为自然构成和社会构成两大部分。自然构成是指人口的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其中性别构成也称为性别比例,是指男女人口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社会构成是指社区内人口的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构成、文化构成、职业构成和阶层结构等。其中,职业构成是指社区内各职业人口的比例关系,标志着社区产业的构成状况、分工发达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职业分化程度。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区内职业人口的构成也就越复杂,反之亦然。社区人口的文化构成反映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是衡量社区人口素质的重要标志。 
    社区人群的形式是多样的,其中家庭、邻里是最基本的社区群体。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社会群体,这个群体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邻里是以居住地为纽带形成的一种社会群体。这个群体具有两个特点:(1)每一个邻里都有一个特定的地域,形成了邻里间各个家庭在同一地域上的靠近,居住区位的接近是形成邻里的基本条件。(2)它是一个非正式群体,因为邻里没有永久、固定的成员,迁出与迁入是邻里的一个特点。邻里之间的活动是自发的,在这些活动中起领导作用的往往是一些经验丰富、组织能力强、威望极高的群体成员,他们没有明确的职务,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所以邻里群体对成员也没有规范化的约束。邻里是基层社区组织的自然基础和中间环节,若干个邻里就构成了一个社区组织,因此邻里和社区组织有着内在的联系。发展邻里关系是社区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能。
    3.一定的组织机构
    社区既然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的地域性社会,那么,社区就是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社区实体。社区中的公共事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民事纠纷等需要处理。所以社区的组织管理机构成为社区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就我国目前的实际而言,社区的组织管理机构有的属于党的组织,有的属于政权组织,有的属于群众性自治组织。这些组织大都承担着基层社会的管理职能,他们在动员社区成员参加社区建设、根据社区成员的共同愿望和社区发展的需要支配社区公共资源和财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党和政府政策的贯彻执行者,是社区成员意见的转达者,是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基础条件。
    4.一定的认同感
    所谓的认同感,是指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也就是社区居民对自己所处社区在感情和心理上产生的一种认同感。人们在特定的社区里,过着长期的共同生活,从而会产生一种认同的心理,即“我是某一个地方的人”的观念。尤其是在传统社会里,这种“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的乡土观念就更为显著。甚至人们还会逐步形成其他某些共同的意识,包括共同的荣辱感、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伦理观念,以及某些共同的习俗。因此,认同感也是衡量一个社区的重要标准。 
    5.一定的社区文化
    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积淀而成的,是许多社区相对独立、相互区别的一个主要标志。社区文化包括一定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社区意识、语言等,它融合、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区文化是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和社区凝聚力、影响力的重要基础。
    上述五个方面是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由于现代城市的兴起,社区在结构上愈发显得纷繁复杂,在类型上显出千姿百态,在地域上变得大小不一。所以,社区的要素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社区的完整程度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但是,无论怎样,这些基本要素是社区所必须具有的。 
    第三节社区结构
    一、社区结构的基本内涵
    社区结构指的是社区内各要素的内部及其相互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或构成方式。社区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系统。经济要素、政治要素和文化要素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自身具有一定的结构,互相之间也形成一定的结构,从而形成不同的社区类型。
    二、社区结构的分类
    (一)社区经济结构
    社区的经济结构,包括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是社区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系统,制约着其他方面的发展。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职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交换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区经济的空间分布结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构成都是分析社区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
    (二)社区政治结构
    社区的政治结构指社区居民在政治活动中形成的关系,反映社区居民的利益和地位的分化。一定的社区政治结构与社区经济结构相适应,主要表现为阶级与阶层的结构,各种政治组织、政党之间的关系,社区权力结构和政治制度结构等。
    (三)社区文化结构
    社区的文化结构是多层次的,成分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社区内存在的各种伦理道德、价值观、宗教信仰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社区内的语言、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各种文化载体或设施、机构等。此外,还可从社区的人口构成,即自然构成和社会构成来分析社区结构,例如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民族和信仰构成、知识结构、群体结构和组织结构等。
    三、社区结构的功能
    社区结构中的成分各自承担一定的社区功能,彼此间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社区既是这些成分相互作用构成的地域共同体,又是它们与外界更大社会系统保持联系的重要场所。虽然社区结构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整体的相对稳定,但各成分内部及彼此之间也会出现失调和冲突,直至演变为结构重组。对社区结构的分析是当代社区研究的重要趋势。
    第四节社区功能
    一、政治功能
    1.社区居民享有选举权、监督权,通过其选举、监督行为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2.社区自治组织是代表群众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组织机构,是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的载体。
    3.社区管理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的依法自治管理。社区自治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实现“小政府,大社会”政府改革目标的主要标志。
    二、文化功能
    1.社区文娱功能
    即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2.社区体育功能
    即利用社区体育设施,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全民健身运动。
    3.社区教育功能
    即利用社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形式的教育服务。
    三、维系功能
    1.心理维系功能
    指生活在社区的人们,因共同的生活方式、信仰、背景、利益,而具有一种地缘上的归属感和心理文化上的认同感。
    2.社会维系功能
    指社区作为联系社会的桥梁,可以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将社区居民组织起来,统一、协调社区成员的行为及思想,保持社区乃至社会的稳定。
    四、服务功能
    社区的服务功能是指社区通过基础性保障和福利性保障,来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第五节社区的基本类型
    一、社区的分类
    (一)按社区功能分
    1.经济社区:经济活动集中,经济功能明显的社区。
    2.政治社区:省、市、县等各种行政区域领导、管理中心的所在地。
    3.文化社区:高等院校、科研、文化艺术单位比较集中的社区。
    4.军事社区:以军事目的为中心所形成的社区。
    5.特殊社区:除基本功能以外的以其他特殊功能为主的社区。
    (二)按社区的空间分
    1.法定社区:即地方行政区。
    2.自然社区:即聚落。
    3.专能社区:人们从事某些专门活动而形成的一定地域空间上的聚集地。
    (三)按社区内部组织形式分
    1.整体社区: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基本上具备了人类社会生活所包括的主要方面,并能解决大多数居民主要需要的比较完整的社区,如一个城市,一个独立的村落。
    2.局部社区:整体社区的一部分,如一个街区。
    (四)按社区规模分
    1.巨大型社区(上百万人口)。
    2.大型社区(几十万到百万人口)。
    3.中型社区(十万到几十万)。
    4.小型社区(一万到十万)。
    5.微型社区(一万以下)。
    (五)按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时间要素分
    1.传统社区。
    2.发展中社区。
    3.现代社区。
    (六)按多元标准分(经济结构、人口密度、人口规模等)
    1.乡村社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口为主的、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社区。
    2.城市社区:在特定区域内,由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社区。
    3.集镇社区: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居民主要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社区。
    (七)按其他标准划分
    按社区的地理环境划分:平原社区、山区社区、牧区社区。
    按社区发展的历史划分:流动性社区、半固定型社区、永久型社区。
    二、社区的基本类型
    (一)乡村社区
    1.乡村社区的定义和特征
    乡村社区是指生活在某一特定地区的一群人,以农业生产为主,根据血缘和地缘关系结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乡村社区的特征:地域依赖性强;人口密度较低;经济活动简单;家庭发挥多种重要作用;乡村文化具有较多的地方色彩,村民的心理趋于保守型和情感型。
    2.乡村社区的类型
    (1)按乡村社区的聚落形态来分,乡村的分布有两个基本类型,即集村和散村。
    (2)按经济活动的性质分类,可以把乡村社区分为农村、山村、牧村和渔村等。
    (3)依据乡村社区人口规模进行分类,可以把乡村社区分为大村、中村、小村。
    (4)依据行政组织关系分类,可以把乡村社区分为自然村和行政村。
    3.乡村社区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社区与外界的联系日益增多,乡村社区在三个领域正在发生着变化:第一,地方自主权下降;第二,地方单位的服务区与自然社区的一致性程度发生变化,社区外的服务区在扩大;第三,对社区心理认同感的变化,个人对当地越来越缺乏认同。
    (二)集镇社区 
    1.集镇社区的定义和类型
    集镇社区泛指各种规模不及城市大,但具有城市性质的、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也称为小城镇。
    集镇有多种多样的形态,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将它们划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1)按照行政级别和规模划分,可以把集镇分为区级镇、乡级镇、村镇等三种类型。(2)根据集镇的主要功能可以把集镇分为以下类型,分别是行政镇、商业镇、工矿镇、交通镇、旅游镇、卫星镇等。
    2.集镇社区的特征
    集镇社区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它的融合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集镇社区中既有从事农业劳动的农业人口,也有从事非农产业的非农业人口,还有同时从事两种活动的兼业人口。
    第二,集镇社区的经济结构往往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兼而有之,而且各行业之间的比例相差不大。
    第三,集镇社区的文化较多体现了城乡两种文化的交融,既有地处农村地区所特有的“乡土文化”,也有从城市接受的城市文化。
    第四,从生活方式来看,集镇社区既表现出明显的城市生活方式的特点,又具有农村生活方式的特征。
    3.小城镇社区
    小城镇社区是在集镇社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指在地域上相对集中的、建筑物已连成片的小城镇的建成区,小城镇因乡镇工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而具有特色。首先,由于工业的注入,小城镇内部的区位组织发生了变化。其次,城乡结合型的人口结构成为其主要人口特征。最后,形成了以工为主的多层次职业结构。
    (三)城市社区
    1.城市社区的定义和特征
    城市社区是一个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人口密度高、高度专业分工、社会流动大、异质性高的人类生活共同体。